轉換無明


桑吉仁登仁波切


佛教中每一個法門都講到自私是最大的無明。越自私的人越痛苦,越自私的人越煩惱,自私的人永遠也逃不出這種困惑的圈套。佛不是要斷除自私的念頭,而是要把這個壞的念頭改成好的念頭,把它轉換成慈悲、寬容,這才是學佛的真正目的所在。自私中帶有貪、嗔、癡,而無明最主要的也就是這貪、嗔、癡聚集在一起。貪、嗔、癡沒有佛法的熏陶也可能轉換成好的方面,但是不能究竟,永遠不可能究竟,而且絕大多數的結果都是帶來煩惱。


 我們現在要學會把貪、嗔、癡三毒轉換成另外三種對我們人生有意義的東西。貪、嗔、癡是為了“我”,因為我執,故造成自私自利。如果我們放開一些、想開一些,我們的心胸就會更加寬容一些。但是學會了寬容和放開還不夠,還要學會觀察、分析、動腦筋,這就是智慧。


在我們周圍有很多事情都是眾生的無明造成的,單是寬容會造成很多不好的後果,傷害到更多的眾生,這些就不能寬容。學佛的人要慈悲、忍辱,但是要在般若智慧的陪伴下修慈悲、修忍辱,沒有般若智慧,慈悲有可能是無明的慈悲,忍辱有可能是無明的忍辱。這樣的慈悲和忍辱可能帶來更多的煩惱。


當然,生活中很多事情的發生,對我們自己或者對他人都不會產生太大的問題,也就不必計較。如果有些人根本不講道理,這樣做對他自己也不利。在這種情況下,如果我們也忍辱和寬容,就會讓他養成更不好的習氣和習慣,將來這種習氣和習慣還會在他的生活中制造更多的煩惱和障礙。這時候,如果你是有能力的人,有智慧的人,就要反駁他,同時要教導他。


我雖然經常對別人說,佛教是慈悲的,忍辱的……可是萬一有個瘋子,拿把刀來砍我,我怎麼辦?我就忍辱讓他砍嗎?不可能的。我讓他來砍,就完全是無明的慈悲,因為我給他提供了一個造業的機會。這個造業的機會完全是由我提供的。他如果把我砍死了,他就殺死了一條生命,這個罪過不得了,而這條生命正是我提供給他的。所以,這時候我雖然不能還手但我可以跑,可以躲,可以想種種辦法來減少、回避這個危險。佛教談的慈悲、忍辱,是要觀察前因後果的,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來問我,我的回答可能是不同的,你和他想什麼,我應該怎樣回答你、回答他最為圓滿,我要去觀察思考後才能做出決定,這就叫法無定法。


佛法中的八萬四千法門,都是對治貪嗔癡的。人的三毒最容易反映成自己的身口意,這時你要會觀察自己,從身口意三方面來了知自己業障的淺和深。


有些人有很深的習氣,容易喜歡打架、偷盜、放火、殺人,這就是我們說的業力很重,要學會減少和回避身的惡業。


再觀察口的業力怎麼樣?嘴上是不是經常亂說,不該說的話也說,得罪別人,挑撥他人關係,如果有這些情況,表明自己口的業力很重,如果不制止,就會不斷造口的業力。


減少不好的口業的習氣,就要少說,不說不好的話,不說別人的壞話,也不要去挑撥別人相互之間的關係。


再觀察意的業力,每天晚上或者一天當中,有時間靜下心來,觀察一下今天都想了些什麼,是不是想了很多如何對自己有利,為了自己的利益對付別人、傷害別人,想了多少這樣的事,這樣來觀察自己的過失,觀察之後要改正


如果身口意的惡業一點也不改變,那不論你修什麼法門,修什麼大法,一天到晚都在念咒都是沒有用的。家裡擺一尊金碧輝煌的釋迦牟尼佛,每天去拜,你也認為他就是佛,就算這樣對你也沒有多少意義,因為你身口意的業力、習氣從來沒有想過要去改變。


特別是作為居士要一點一點地把身口意的業力改正、淨化。業障不是看得見摸得著、有形狀的,或像條蟒蛇、像個蠍子這樣恐怖的動物,也不是鬼,這些身口意無明的習氣和習慣,是我們無始以來、前世的前世養成的,直接影響到今生。


例如有些很幼小的孩子剛剛懂事會說話,就特別喜歡撒謊,似乎覺得騙人的感覺很舒服很痛快。他才學會講話,並沒有人教過他這些東西,這絕對說明是他前世帶來的習氣在今生表現了出來。如果要改變無始以來累積下來的壞習慣當然也不容易,因為除了前世的前世留下來的還有今生造就的,幸好今生我們認識到了佛法,知道要去改變也知道怎樣去改變。


在修行中要做很多供養,要念很多部經文,這些都是需要的。但最主要的是在念經做供養的基礎上,真正改變自己才能究竟地消除業力,斷除業力,否則沒有辦法,而且還在不斷地造業。


 全文詳閱:http://big5.xuefo.net/nr/article12/120643.html



 


文章整理







 

 

 

dream09102102.png


 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u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