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小野 | 社會觀察 – 2012824 下午5:44



最近有一本親子教育雜誌要訪問我談「選擇」。在訪問前我遇到我的兩個姊姊,我將這個問題請教她們:「人的選擇到底多不多?」



從外商公司退休的二姊猶豫幾秒鐘後回答:「其實人的選擇並不算少,但是人會受限於內在的恐懼或不安,選擇就越來越少了。」



經濟學家的大姊激動的抓緊我的手︰「人的選擇非常非常非常少!因為我們從小就被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洗了腦,許多觀念都根深蒂固。每當我們前方出現兩條岔路時,會有一個力量將我們推向其中一條路。身不由己!

如果將兩個姊姊的答案加起來,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,那就是,如果一個人能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或不安,如果一個人從小就學會了獨力思考的能力,可以跳脫家庭和學校教育所加諸於自己腦袋裡的觀念,擺脫許多成見和偏見,人生的選擇還是可以很多,否則,人的選擇是很少很少的。



一個完全失去選擇能力的人,其實已經放棄對自己未來人生的所有想像,也放棄去爭取創造人生的各種可能性。或許上一代的父母親缺乏安全感,他們灌輸給孩子的便是不要冒險躁進,因為生存不易!


 


   




人,第一個不能選擇的,便是讓自己成為一個人,還有讓你接受所有遺傳基因的親生父母,和你出生的地方。之後,人漸漸開始會有一些小小的選擇,像是愛吃什麼?愛玩什麼?當然父母親在這段成長時刻,是對孩子具有決定性的角色,像選擇如何照顧孩子,選擇那一所托兒所和小學。

在我的觀念裡,我傾向不要功利思考,越自然越好,順著孩子不同的性格做出一些建議。孩子稍稍長大後,我開始鼓勵他們自己做出選擇,就像他們接受教育的過程,我從來沒有主導過,我只扮演默默陪伴者和全力支持者

女兒曾經非常不適應國中生天天考試的痛苦日子,一度想要去投奔在美國的叔叔,我就聯絡弟弟計畫辦女兒被領養的手續,雖然心裡千萬個不捨。但後來女兒自動打消去美國的念頭,繼續留在台灣讀書。高中聯考成績並不理想,最後她選擇分數排名比較後面,但是第一年剛剛成立的完全高中。

選擇的理由是主張教改的校長標榜自由學風,學生可以選擇穿校服或體育服上學,校長也強調每個老師都是由他親自面試而來,是一所沒有傳統,等待學生共同創新的新學校。



師資決定教育的成敗,這所新高中讓人期待。但是在聯考中受挫的女兒只讀了一學期,便決定要休學,我當下表示支持到底;但也提出要將高一讀完,並且寫一份未來如何繼續在家學習的計畫。在這段準備要休學的過渡日子中,女兒開始全力寫童話、畫繪本,她好想證明人是可以有「另一種」選擇的。我並不知道我這樣的態度是對或錯?我想傳達給孩子們的是,自己做出了決定後,要承擔這個選擇所得到的後果。


 


   


五個月後,女兒放棄休學念頭,但是卻決定大學第一志願只填工業設計系。大學聯考放榜,這次女兒考得很不錯,分數可以進排名最前面的大學,但她堅持原來選擇,去讀一所私立學校的工業設計系,這時她選系不選校

用手繪動畫作品畢業後,她選擇要出國繼續讀研究所。在紐約和米蘭之間,她選擇米蘭,於是我鼓勵她一個人先飛去義大利,在不同城市讀語言學校,熟識義大利生活後,再去尋找適合的設計學校。



在義大利讀語言學校半年後,她帶著自己的童話繪本和動畫作品,去面見一所位在米蘭的設計學校的教授,立刻獲得入學許可。所有過程都是由她自己獨自完成,原本在台灣連公車都不會搭的女兒,瞬間獨立自主,一切都超乎我的想像。

兒子求學之路比女兒更早遇到了瓶頸,小學讀得很不順利,換了三所學校才畢業。我擔心他上了國中後會更加挫敗,曾經勸他和我們一起搬到鄉下去,遠離升學競爭,但他寧願選擇和同學們一樣留在台北讀國中考高中,從此一切回歸正軌。



考大學時,他向我表明他不喜歡理工醫農和商業,他想學習傳播和藝術方面的課程,因此他能選擇的科系非常少,他的分數落在幾所國立大學的哲學、社會和英美文學上。這時我和他討論,最後決定選校、選城市,此刻,他想要生活和學習的,反而是城市和學校的環境氛圍。



兒子在散漫的大學生活步調中,結識了一個對寫作有狂熱的天才學長,在相互激勵下,他完成七本散文和小說。



大學畢業後他申請美國的研究所時,只挑了排名前十大的學校,他說如果申請不到,就乖乖留在台灣找工作。結果在一連串的被拒絕的回信後,信箱裡竟然躺著一封他第一志願學校的入學許可,這一切也都在我的想像之外。

回顧我自己的人生,不但沒有規劃,甚至於還有點失控。我曾經做過許多在別人眼中是極錯誤的選擇,所以我自認為沒能力指導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。我並不期待孩子有多麼強大的競爭力,只希望他們能擁有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,覺得人生是可以有想像的,是可以靠自己創造的。然後一邊摸索,一邊前進,堅定信念,完成屬於自己的人生。

其實,人的選擇還是很多的,只要你擁有足夠的信念,只要你夠勇敢!


 



   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u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