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otobucket






















出離心與逃避心 - jingxuan


修學佛法當生起出離心,
知娑婆之苦猶如火宅,有急於出離的願望。
有了出離心就可以減少對五欲紅塵的貪戀、
減少由生活工作帶來的嗔恨、
減少心靈常受濁世污染而產生的愚癡。

逃避與出離有著本質的不同。
逃避是推卸責任,不敢面對艱辛的生活,
沒有改變自己的勇氣決心,是悲觀厭世的人生態度,
這與佛教意義的出離心是風馬牛不相及的。

出離心的生起是自覺抵制五欲紅塵的侵襲,
不去同流合污,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。
心生出離,身處紅塵淒苦,
是為了更好利用、駕馭塵世煩惱痛苦,
人們只有在認識了娑婆世界的淒苦,
才可以對這個世界有了出離心,
進而尋求合理的方法,謀求改變這個世界,
出離心是以出世之大願,做入世的事業。

聖嚴法師指出:"厭離也不一定要離開人間,
而是透過佛法的指導原則及修行方式,
提起對於世間現象的徹底認識。"

可見出離心是認識論,不是遁世說,
也就是知道世間苦而求離苦得樂的意思範疇。

通過勤修佛法,貪嗔癡日漸消除,
對於世間五欲紅塵不再執著,
那麼,也就不必有厭離心了,
因為心裡已"無物可厭"了,煩惱痛苦轉為菩提,
塵世處處都為修學道場,青山黃花無不彰現般若,
此時世間一切現象都成為修行的助緣,
出離心也就沒有意義了。

所以,出離心
只是修學的一個階段,
並不是修學的目的,
如《金剛經》所喻"如筏喻者"。
出離心是為了更好解決世間的問題,
人們對貪慾生起厭離心,就會清凈自在,
不會因貪慾而誤入歧途,
不會因貪得無厭而抱恨終生,
這便是出離心的現實意義。

逃避心是對塵世苦難的無奈,
是消極的處世之心態,
逃避的是
自己本應該擔負的責任、所應承受的壓力,
不敢正視問題,不願面對問題。

有的人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,
從中體味出世事虛幻、世事無常,
這就是是出離心;
有的人面對問題,不知所措,
恨天怨地,茫然不知所終,
不去積極解決問題,任由問題發展,
這便是逃避問題。

逃避不會減輕煩惱,反而是增加煩惱。
避苦是表面上解脫,
脫苦才是根本的解脫。
舉個例子:古代的犯人要披枷帶鎖,
為了減輕枷鎖的負擔,
通過賄賂等手段,暫時去掉枷鎖,
表面看是輕鬆了,
實質上心理的枷鎖並沒有除去。
如果積極改造,重新做人,
把身上的枷鎖作為時常的鞭策,
那麼,等出獄之日,
身心枷鎖具已除盡,這才是根本解脫。

隱居山林,不問世事,一心向佛,
也是逃避心的一種,
修學佛法同樣肩負著弘法利生的責任與使命,
修行與弘法缺一不可,
閉關是為了更好的出關,
往生是為了乘願再來。

我亦凡夫,
初學佛時錯把逃避當出離,
總羨慕出家人的清修,
希望找一塊凈土,與志同道合者談經論道,
悠然自得,無欲無求……

但是,
現實是殘酷的,是與理想有很大距離的。
心不凈,何期人間有凈土?
心污染,怎期悠然自得?
即便有那麼一塊凈土終及所老,
此一生又有何意義呢?

心凈土凈,處鬧市如居山林。


§逸荻§




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u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