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為家長的我們,是否您也曾抱怨過,自己總是花很多時間整理孩子的東西,孩子一邊玩、一邊丟玩具,媽媽就跟在後面隨手撿起的例子。若孩子年紀還太小,協助整理是可以理解的,但如果孩子已經唸國小中年級了,還是由父母代為收拾東西,父母做的就太多了。正因都是父母在做,孩子沒有機會學習,所以當然不會也沒有意願自己來。


 現代社會的生活水準比起以往真是好得太多,各項條件也越來越優,那麼,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所謂問題兒童或青少年?


許多忙碌的家長,為了彌補疏於陪伴孩子的虧欠,往往有空的時候就對孩子寵愛有加,沒空的時候則以金錢或物質享受來取代面對面的親子共處與交流,甚至會和其他家長在物質條件上一較高下,好像出手闊綽就比較光彩。然而,被過度關愛和物質寵壞的孩子,無法從自己的內在生出力量,身心時常是無力、散漫的,動不到三分鐘就喊累,更遑論負擔其他重責大任了。


 另外,有些家長也因為疼愛孩子,就不准孩子在地上爬行翻滾,也不讓他們在戶外的空地上做活動,只因為會弄髒衣服。其實,爬、翻、滾等是兒童發育過程中的重要動作,不但可增進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發展,亦可刺激內耳、前庭、骨骼和神經系統的發展,有助維持平衡感、手眼協調、左右腦均衡發展以及記憶和理解力。上述於爬行過程中接收的良性刺激,可提升身體和空間智能的發展,讓孩子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以及如何避開障礙,有助形成抽象思考,對於數理學習極有幫助。


 



家長若想讓孩子未來的路走得變順暢,就需要從小培養關鍵能力:


 一、熟能生巧,讓孩子嘗試自己動手處理事情。


 孩子自己整理環境或處理其他事情,可能沒有家長來得整潔迅速有效率。如果家長因此而嫌東嫌西,甚或乾脆接手自己做,孩子會有挫折感,日後也不會願意再做了事情又被唸。讓孩子嘗試自己做事情,一開始或許不夠完美,但熟能生巧,以後一定做得快又好。


 二、孩子提問問題,請先找到問題點,而非立刻提供解答。


當孩子向您要答案時,請帶著他們一起走流程,也就是先找到問題點,而非立刻說提供解答。孩子的提問通常和生活經驗相關,父母可以就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或現象,引導孩子思考事情的脈絡。孩子提問是好事,表示他們對事物充滿好奇心,如果家長能帶著他們一同抽絲剝繭,孩子的體悟會更深,無形中也累積了生活經驗。若孩子只是懶得自己思考,或僅期待別人代勞,父母就更要耐心地引導他們動動腦,以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。


 三、以「角色扮演」遊戲啟發孩子的思考力與行動力。


之前看過一本親子教養書,作者在書中提到,常和她的女兒玩「醫生與病人」的遊戲,由孩子扮演醫生,媽媽扮演病人。病人會將自己的種種症狀告訴醫師,比方說這裡痛那裡痛、吃不好睡不著,或者其他更奇特的狀況等等,醫師就得想辦法解除症狀。孩子天馬行空的創意解決方案,未必是真正「有效」的,但是透過扮演病人的媽媽回饋,扮演醫師的孩子,醫師就得以調整自己的作法,無形中養成孩子思考、問題解決的能力及習慣,日後就不會仰賴別人為自己搞定一切。


 四、父母本身要有彈性,讓孩子以自己的步調去體驗人生。


 做事情的方法不只一種,就像從A點到B點有許多不同的路徑可選擇,直線或許是最快的方式,但較為曲折的路線,卻能帶來更多不同的風景。因此,不妨放下「追求完美」的要求,讓孩子以自己的步調去體驗人生吧!


 


           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u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